红黑树性质
- 红黑树是平衡二叉树的一种, 但是它的平衡因子是可以大于 1
- 红黑树的节点要么是红色, 要么是黑色, 这里的红黑色只是用来区分的一种方式, 为了定义规则
- 根节点一定是黑色
- 叶子节点也是黑色, 实际上叶子节点都是由 NULL 组成
- 红色节点的子节点是黑色
- 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都包含相同数量的黑色节点
红黑树与 AVL 树的区别
红黑树在线模拟链接: https://www.cs.usfca.edu/~galles/visualization/RedBlack.html
AVL 树在线模拟链接: https://www.cs.usfca.edu/~galles/visualization/AVLtree.html
依次插入: 1, 2, 3, 4, 5, 6, 红黑树会出现左右子树高度差大于 1 的情况, AVL 树就不会, 平衡因子不会超过 1, 最终结果如下:
红黑树:
AVL 树:
红黑树插入
- 节点只有红黑两种颜色, 假设插入节点是黑色, 那么会导致这条路径的黑色节点比其他路径要长, 违反性质 6, 所以新节点要为红色;
- 如果是根节点, 变成黑色, 接下来的操作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父节点是黑色, 简称黑父; 另一种父节点是红色, 简称红父;
- 黑父, 插入红节点满足性质, 什么都不用做;
- 红父, 这个情况又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红叔, 一是黑叔;
1) 红叔
将父叔节点变成黑色, 为了不违反性质 6, 祖父节点就变成红色; 当祖父节点变成红色, 相当于插入一个新节点到祖父节点的位置, 这时候需要继续向上迭代, 重新走插入流程
2) 黑叔
这个情况就复杂多了, 不仅要改变节点颜色, 还要进行旋转, 具体可以分为 4 种情况:
a. 新节点位于祖父节点的左孩子的左子树, 先右旋, 父节点变成黑色, 祖父节点变成红色b. 新节点位于祖父节点的左孩子的右子树, 先左旋再右旋, 新节点变成黑色, 祖父节点变成红色
c. 新节点位于祖父节点的右孩子的右子树, 先左旋, 父节点变成黑色, 祖父节点变成红色

d. 新节点位于祖父节点的右孩子的左子树, 先右旋再左旋, 新节点变成黑色, 祖父节点变成红色




putTreeVal()
HashMap 中如果是树结构, 那么使用的是红黑树结构, 因为查询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N), 而保存键值对是通过 putTreeVal 方法, 这里可以看上一 part. 这个方法并不是 HashMap 的方法, 而是 HashMap 的内部类 TreeNode 的方法, 这个内部类用来表示树节点, 包含几个属性: parent, left, right, prev, next, red.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返回树的根节点
final TreeNode<K,V> root() {
for (TreeNode<K,V> r = this, p;;) {
if ((p = r.parent) == null)
return r;
r = p;
}
}
/**
* 如果树存在相同 key 的节点, 那么会直接返回这个节点; 如果没有就插入新节点
* map: 表示 HashMap 本身
* tab: 表示数组
* h: 表示 key 的哈希值
* k: 表示 key
* v: 表示 value
*/
final TreeNode<K,V> putTreeVal(HashMap<K,V> map, Node<K,V>[] tab,
int h, K k, V v) {
Class<?> kc = null;
boolean searched = false;
// 获取根节点
TreeNode<K,V> root = (parent != null) ? root() : this;
// 遍历树, p 表示当前节点
for (TreeNode<K,V> p = root;;) {
// dir: -1 表示向左遍历, 1 表示向右遍历
// ph: 表示当前节点的 key 的哈希值
// pk: 表示当前节点的 key
int dir, ph; K pk;
// 新节点的哈希值小于当前节点, 向左遍历, dir 设置为 -1
if ((ph = p.hash) > h)
dir = -1;
// 新节点的哈希值大于当前节点, 向右遍历, dir 设置为 1
else if (ph < h)
dir = 1;
// 新节点的 key 和当前节点相同, 直接返回当前节点
else if ((pk = p.key) == k || (k != null && k.equals(pk)))
return p;
// 新节点的哈希值和当前节点的哈希值相同, 但是 key 不相同
// comparableClassFor 方法会返回实现 Comparable 接口的类型, 否则返回空
// compareComparables 方法会返回 k 与 pk 比较后的值
// 也就是说这里是处理当前节点没有实现 Comparable 接口
// 或者新节点通过 Comparable 接口比较后还是相等的情况
else if ((kc == null &&
(kc = comparableClassFor(k)) == null) ||
(dir = compareComparables(kc, k, pk)) == 0) {
// 当前节点的左右子树可能也相同, 所以向下搜索符合哈希值和 key 的节点
if (!searched) {
TreeNode<K,V> q, ch;
searched = true;
if (((ch = p.left) != null &&
(q = ch.find(h, k, kc)) != null) ||
((ch = p.right) != null &&
(q = ch.find(h, k, kc)) != null))
return q;
}
// 比较哈希值, 小于等于返回 -1, 大于返回 1
dir = tieBreakOrder(k, pk);
}
// 记录当前节点
TreeNode<K,V> xp = p;
// 根据 dir 判断左遍历还是右遍历, 子节点为空说明来到了叶子节点, 把新节点插入就可以了
if ((p = (dir <= 0) ? p.left : p.right) == null) {
Node<K,V> xpn = xp.next;
// 新节点, next 指向父节点的 next
TreeNode<K,V> x = map.newTreeNode(h, k, v, xpn);
// 根据 dir 决定是插入到左子树还是右子树
if (dir <= 0)
xp.left = x;
else
xp.right = x;
// 这里设置父子双向链表关系, 把父节点原来的 next 节点的 prev 指向新节点
xp.next = x;
x.parent = x.prev = xp;
if (xpn != null)
((TreeNode<K,V>)xpn).prev = x;
// balanceInsertion() 方法将树修改成符合红黑树性质
// 树旋转后可能会根节点转掉, 那么数组索引位置对应节点就不是根节点了
// moveRootToFront() 方法确保索引位置对应根节点
moveRootToFront(tab, balanceInsertion(root, x));
return null;
}
}
}
balanceInsertion()
1 | /** |
moveRootToFront
1 | /** |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 HashMap 对于树节点插入的大概过程了
- 从根节点开始遍历, 比较哈希值, 小于就向左遍历, 大于就向右遍历, 等于就返回节点;
- 遍历到最后把新节点插入, 这时候要看新节点是位于祖父节点的左子树还是右子树, 还要看父叔节点颜色;
- 新节点是祖父左子树, 并且红父红叔, 那么只要修改颜色即可;
- 新节点是祖父左子树, 并且红父黑叔, 这时如果是位于父节点的右子树, 需要先左旋, 然后统一右旋和修改颜色;
- 新节点是祖父右子树, 并且红父红叔, 那么同样只修改颜色即可;
- 新节点是祖父右子树, 并且红父黑叔, 这时如果是位于父节点的左子树, 需要先右旋, 然后统一左旋和修改颜色.
篇幅原因, 关于树的另一个方法 treeifyBin() 就留到下一 part 再来讲.
如果有疑问欢迎来 Issues 探讨